5月22—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首设乡村文化振兴展区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河源市东源县作为乡村振兴标杆县之一,在该展区独立设展。
走进东源展厅,万绿湖打造的“十二花神”形象IP,“义合鸭”IP系列文创等东源县各乡镇最新打造的文创产品,茶花鸡、大果山楂汁、山茶油等东源农特产品等,吸引了大量前来参展的群众,赞叹声不绝于耳。
5月26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文博会闭幕的新闻时,短短30秒的画面中出现了东源馆的特定镜头。
东源馆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镜头中。
东源在文博会独立设展的背后,是东源县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非凡成效。
东源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东源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东源以生态为媒,依托绿水青山不断激活乡村“美丽经济”,实现让“颜值”变“价值”,让“流量”变“留量”。
今年一季度,超过128万人次游客涌入东源县各乡村及景点,直接带来超过2.27亿元经济收入。“五一”假期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8%。
农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与“百千万工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农文旅融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中。近日,《南方》杂志记者蹲点东源县,探寻东源发展农文旅、激发“美丽经济”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1:村道经济
阳光洒在湖面,泛起波光粼粼。5月1日,一架直升机拖着彩色烟带掠过万绿湖370平方公里的湖面,标志着粤东西北地区首个“湖泊+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落地。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位于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在去年12月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万绿湖带给东源的不仅是独一无二的美丽资源,更是发展“美丽经济”的宝贵财富。
万绿湖。摄影:陈剑云
每逢周末,紧挨着万绿湖的东源县新港镇碉楼社区省级粤菜美食街就热闹非凡。靠着万绿湖湖鲜的响亮招牌,这条约1千米的街道,汇聚了30多家餐厅,近两年的年总收入均超过3000万元,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粤北地区首条“广东省粤菜美食街”,新港镇因此也被誉为“河源最会吃鱼的小镇”。
举办万绿湖开渔活动、万绿湖·星稻田音乐节,打造粤北地区首条“广东省粤菜美食街”,环湖6镇备案民宿80多家……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实施,环万绿湖区域逐渐热闹起来,一条条街道、村道人气越来越旺,真正实现以一汪湖水养育一方百姓。
“以前,我们很担心开发利用会破坏万绿湖。而现在,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介绍,“东源已成立环万绿湖绿色发展区指挥部,谋划建设水科技产业园、打造水博览园等,全力做好‘环万绿湖’文章。”
近年来,借着“百千万工程”东风,东源依托整洁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村道经济”,让村道周边商业形态渐趋丰富,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黄金走廊”。
义合镇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阮啸仙的故里。近年来,在省审计厅、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持之以恒的帮扶下,下屯村完成了从一个原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的蝶变,并创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东源县乃至河源市最火的网红景点之一。
尤其是每年二三月村里盛开的格桑花海,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IP”,高峰期每天数万人涌入这里,为村里带来10万元以上收入。下屯村是如何让游客“慢”下来的?
“在环绕花海约1公里的观光村道,我们有十几家咖啡厅、私房菜、民宿、甜品店等各种业态满足游客需求。”下屯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阮霭宜介绍,村里还探索创建了强村公司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公司,打造趣味小火车供游客穿梭花海,单日最高营收达1.3万元。
关键词2:文化赋能
如何实现让“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互促共赢?在东源不少村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文化赋能。
位于仙塘镇红光村的南园古村拥有20多栋明清古建筑。走进南园古村,不少白墙黛瓦的客家风格古建筑被改造成咖啡厅、汉服体验馆、茶馆等,让古村焕然一新。
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小科介绍,近年来,红光村将闲置古民居流转集约到村集体,并成立强村公司进行统一运营,引进一批有干劲的青年来南园古村创业,目前已有十几家各类业态聚集。
家乡的变化引来村民回乡创业潮。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前,红光村村民潘武勇正忙着装修自家的房屋,“我在河源市区从事建筑行业超过了30年。看到家乡环境变得那么好,人气那么旺,我准备把自家的房子改造下,回来开一个小酒馆。”
今年“五一”期间,南园古村举办了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村口集市以特色小吃、古风服装、手工制品等喜迎四方游客,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村民收入50多万元。
近几年来,东源成功举办2024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展“追龙”“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举行“村BA”篮球运动等,不断擦亮东源文化名片,推动县域及各镇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东源再次入选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成为河源市唯一且连续2年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的县区。
关键词3:创客培育
在河源,各种制作鸡肉产品的小作坊、企业多达上千家。2024年8月,源自东源的一款“到吉窑鸡”甫一推出,短短半年多时间销量就达到300多万元,迅速圈起一拨“粉丝”。
谁能想到,“到吉窑鸡”创始人丁豪波竟然是上海人。30多年前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他辗转广东深圳、广西等地进行创业。四年前,他把自己新的创业地放在了东源。
“我以前是学分子生物学的,从事医疗行业,几年前想转型,就想到跟分子生物学相关的食品行业。以前吃过河源的五指毛桃鸡,一直念念不忘,所以我就来到了东源,用五指毛桃做窑鸡。”丁豪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到吉窑鸡”创办四年,前三年一直在做检测、调试和标准化,直到去年才推出产品。
“到吉窑鸡”所在的糖巢创客社区,原本是仙塘镇政府旧址,已闲置多年。“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后,东源县从浙江引入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将此地改造成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乡村文化创意园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走进糖巢创客社区,第一印象是环境特别好,社区依东江而建,道路干净整洁,花草茂盛,房屋设计极具艺术气息。
糖巢创客社区。受访者供图
糖巢农文旅(河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进斌介绍,一年多来,社区通过创客大赛、人才培训、社区建设“三线并行”,培育200余名创客,目前注册商家有19家,落地的已有6家。
2024年,糖巢创客社区首届乡村创客创业大赛举行,“客+”李记创始人李渊获得一等奖。“目前,我在糖巢创客社区的店铺每天营业额少的话一千元左右,多的话四五千元。”李渊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自己原本的店铺在河源市区,来到糖巢创客社区,就是希望能更好地将客家美食传播出去。
丁豪波同样参加了糖巢创客社区举办的乡村创客创业大赛,并拿到了三等奖,就此与糖巢创客社区结缘。“去年来到这里后,环境好了,人流量大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产品。一条新的生产线也在附近不远的地方抓紧建设,预计投产后产能将扩大10倍左右,并将对接深圳‘圳品’等平台进行销售。”对于未来的发展,丁豪波充满信心。
如今,到糖巢创客社区赏东江、听音乐、吃河鲜、品酒、看篮球赛,已经成为周边乃至河源市区很多居民的日常爱好。今年“五一”期间,尽管受到连续降雨的影响,高峰期社区每天涌入的游客仍然多达上万人,江边私房菜馆天天爆满。
“接下来,我们将从流量设计、空间设计、产业设计、乡村运营4大板块来发力,把社区打造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个链接器。”吕进斌说。
东源县乡村创客综合能力提升研习营。史成雷摄
创客正为东源绿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4月29日,东源启动“十书十坊十业师”,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其中“十书”即《东源县文化遗产普查》(全集),“十坊”即十个特色创客文化工坊,“十业师”则是东源县各行业中的优秀创客导师。
关键词4:国企改革
发展“美丽经济”、激活乡村活力,涉及面广、难题众多,绝非一蹴而就的“单级跳”。
2023年,东源成立河源市绿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公司”),并在2024年上线“东源手信”小程序。
“东源有很多很好的农特产品,但因为以散户经营为主,价格不稳定,销路打不开,我们把东源特色农产品通过国企平台统一运营、统一开发、统一销售,打造品牌并研发新的产品,实现东源农业资源的增值。”秦卫民说。
以一款大果山楂饮料为例。这款产自黄村镇的产品,由强村公司跟农户收购大果山楂原材料进行加工,再由东源手信负责销售。仅去年一年,东源手信就售出1554箱饮料,不仅带动农户单品收益5594.40元,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截至2025年3月,短短一年时间东源手信总营收超3000万元,有力带动了东源乡村经济发展。
东源手信线下展厅。史成雷摄
创新思路,搞活国企,让东源发展生机勃勃。仅2024年以来,东源就新增13家国有企业。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源一个重要收获是把国企搞活了。”秦卫民举例,城乡绿化需要大量的苗木。2024年,东源成立绿山公司,开展育苗、种植等工作,预计每年可以创造数千万元的产值。
关键词5:社会参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秦卫民介绍,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东源县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再加上央国企、高校以及各类帮扶资源的汇聚,力量之大前所未有。
从柳城镇下坝村观景台向四周张望,群山环绕中数千亩连片碧绿的水稻正旺盛生长,颇为壮观。这里是广东最大无人智慧农场,由东源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主导建设。
东源无人智慧农场。朱晓理摄
广东万绿智慧农场负责人王键宽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智慧农场的核心一个是种子、一个是无人农机,罗锡文院士团队在这两方面都有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目前,无人智慧农场生产的航天丝苗米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十几元一市斤,仍然供不应求。今年,农场规模将扩充到万亩以上,不仅可以为东源当地村民带来每亩约800元的租金收入和大量的务工收入,还将带动当地农文旅的发展。
今年3月,东源无人智慧农场等地利用冬闲农田种植的紫云英陆续进入花期,与颜色互补的油菜花一起,形成大片连绵起伏、艳丽多彩的紫黄花海,平均每周吸引游客、摄影爱好者等约4000人前来观赏打卡,一度火上央视。不久后,通过无人驾驶旋耕机打地压青,紫云英被翻耕入土,成为春季水稻绝佳的氮肥来源。
“我们探索出‘紫云英+智慧农业+农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柳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农文旅开发力度。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史成雷
【通讯员】张松新 陈振敏 张小建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